查看原文
其他

一场最走心的发布会长什么样?

一土教育 一土教育 2022-09-26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682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

题图:一土新书发布会部分嘉宾合影

作者:一土教育




Sue写在前面:

10月18日,一土与中信出版集团在北京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联合举办了《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新书发布会。与其说是新书推介,整个活动下来,倒更像是一场追寻教育本质的深度对话与碰撞。

发布会现场,我们邀请到了许多一土的老朋友,以及持续关注一土成长的人们,同时,有超过5000多人在线观看。很多人看后都说,这真的是一场特别“土”、也特别真实的论坛,整场都充满着情感的链接与流动;也有人说,“今天会场上,口罩主要是接眼泪的”;还有人说“这是我看过的最真实、最心动的发布会了”;本书的策划编辑静媛说,这是她参加的众多发布会中“最有意义的”。

今天的推文,我们收录了发布会中的一些精彩瞬间,如果错过了直播,可以点击文末扫码进行回看,也欢迎更多的人给我们留言,期待与大家就教育这个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展开更多的讨论。

一土教育品牌部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评论


在和谐的关系里面,美好的教育会自然发生 

到底教育中最核心的是什么?是知识与技能,是性格的塑造,还是别的什么?

回归本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在一土看来,教育中最重要的,其实是关系,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成人之间的关系。

就像华章说的,“一土从第一天开始特别看重师生的关系、家校的关系,看重情感的连接。在和谐的关系里面,美好的教育自然会发生。

创新教育是个伪命题

在一诺看来,所谓创新教育,其实就是回归教育本质的探索,而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就是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能够在儿童的世界看儿童。

“教育从工业革命到现在,的确承担了各种职能,但这个职能其实本身跟教育不违背,但有时候又有了巨大的惯性,这些巨大的体系的惯性,使得我们在教育里面反而是舍本逐末,去在重视知识技能的同时,忘记了看到孩子本身作为人,作为一个带有完整性、神秘性,也有一些神性的个体,他们的需求和他们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我们所有人的启迪。

有温度有幸福感的一本书

作为出版方,中信出版集团文艺分社的李静媛用自己的职业生涯经历,串联了中国不同阶段的畅销亲子教育书籍,阐述了“我们为什么要出这本书?”

“近二十年来,畅销教育图书的主题不断发生变化,折射出国人教育观念的巨变。从棍棒教育,到赏识教育,从竞争式教育、淘汰式教育、流水线式教育到今天一土学校提出的“成全式教育”、“个性化教育”——成全每一个孩子,看见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是我做的最费劲的一本书,也是最“土”(最真实、最原汁原味)的一本书,但也是做的最有幸福感的一本书。……”

好的教育生态是每个个体在其中都可以得到赋能的地方

作为这本书的联合策划人,一土品牌总监讲述了这本“土”书背后的故事,用真实的故事,来展现其中的每一个人是如何在参与一土创建和成长的过程中被赋能的。

“一土和每一个同行的人构成了一个生态,在这个生态中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因为这种可能让我们有了选择的机会,因为有了选择才能让我们变得更好,从而让我们创造更好的改变。”

克制对孩子的期待,让孩子去尝试自己希望实现的东西

在“当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生关系”的圆桌论坛上,上海珍爱梦想公益基金会课程研究院执行院长周文胜、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史静寰、《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陈赛,一土老师冯春、何烨、李如玥,就“当下,我们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进行了精彩的对话。

对话中,史静寰老师说:“老师要是有爱和训练有素的,要真正理解教师这个职业的真正内涵,就是在一个无限不确定情况下,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每一个人都是可以变化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可以变化的。老师和家长在做同样的事情,就是在孩子充满变化的一生当中,充当他的同行人,某种时候引路人,某种时候保护人,甚至在很多的时候你还要克制住你自己对他不同的期待,让他去尝试实现他所想实现的东西。”

一土的一线教师冯春、李如玥、何烨分别阐述了自己教育观中关于师生关系的构建,其中如玥老师说道:“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我会把我和孩子看成互相的引领者。对于孩子来说,我能够帮他尽量的适应社会,另外一方面尽可能的去保留他的纯真。孩子对于我来说是更重要的引领者,是能够带我回忆起我童年时候的感受,让我去理解他们现在为什么这样做。”

冯老师认为在一土,老师和孩子的关系就是亦师亦友。就算孩子没有在一土上学,家长也可以从书中学到一土老师们的独门教育秘籍,培养孩子的内驱力、领导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社会情感学习的能力,对世界保持好奇心,能从容面对和克服逆境,知道如何关怀和同理他人,在冲突和矛盾面前学会有效沟通,在社交生活和社会协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面对《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陈赛的发问,“我很想知道,数年如一日得面对几十个淘气孩子时,老师们的内驱力到底从何而来?”,何烨老师则是将孩子比做大自然。“喜欢孩子就像喜欢阳光一样,有阳光时我喜欢,但我也喜欢下雨的时候,也喜欢阴天的时候,孩子跟自然一样,有时晴、有时阴、有时下雨、有时打雷。所以喜欢孩子就像喜欢大自然一样,怀着这样的一份喜爱去跟他进行每一天的对话、做每一件事情。”

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享受教育的过程

在另一个圆桌讨论中,一土学校创校校长郭小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苏世民书院副院长钱小军,教育部规划中心中国教育智库网网总负责人、未来学校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德林,注册心理师、一土家长李松蔚,和一土家长杨燕,则是从家长的角度,就“成全式的教育生态我们面对的挑战是什么?”进行了圆桌讨论。小月校长坦言,她看到前面分享的故事好几次都泪目,为什么会泪目?就是因为挑战太大了,所以保守静好非常的不容易。

针对成全式教育生态所面临的挑战,钱小军老师表示:”希望大家能够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享受教育的过程。我觉得一土的老师们在享受过程,其实教育不光成就美好生活,教育本身的过程就是美好生活。我觉得当你这样去考虑的时候,可能你就不会那么的烦燥,就会看到孩子们的天性。”

一土的家长代表 、注册心理师李松蔚,分享了他对教育生态及其挑战的理解。“生态是很多个角色组合到一块,心理课堂中会有一个训练叫做背摔,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知道你身边是有其他的人,他们做一些事情可以承接你,不是所有都在你自己身上。家长、老师、是可以很焦虑的,是可以不一样的,是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最终一个生态可以把它给稳稳的接住,这是我觉得最大的一个挑战。”

同时一土的另外一位家长杨燕也分享来到一土后,一土的教育生态对于家长的赋能,谈到了自己在一土的改变。中国教育智库网总负责人,白丁会客厅主理人郑德林也作为家长从评价、不确定性、和未来三个方面分析了成全式教育生态下的挑战。

新书发布会现场,一土银杏班的小土豆们自在、舒展地朗诵了他们自己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小诗”。

最后,《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的主创人员——一土老师们,真情而生动地为大家朗诵了书中的一些片段。


想了解更多这场走心的发布会中有哪些动人的细节 ,欢迎大家回看直播,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从中看见教育里最美好的样子。

扫描上图二维码,即可观看直播回放
-  END  -
推荐阅读

看完这105封信,我眼前浮现出了最向往的校园生活……


一诺:靠教育界本身,很难推动教育的真正进步


“理想的教育”,都在这些平白无华的文字里


▫ 偶尔留言,哪怕跟我们say个hi~

▫ 时不时点一下"在看"和"",或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 给一土教育公众号"标星"

不想走散,也不会走散,因为我们都相信美好的教育。

在看、点赞、分享 | 把美好的教育分享给更多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